2022年求是网评汇编(20篇) (2)
求是网评论员: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2022-07-21
“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站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高度,科学阐明党的百年奋斗对中华民族、世界历史进程的深刻影响,强调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历史是现实的根源。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近代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脱离了这些历史文化,是难以正确认识中国的。长期以来,西方很多人习惯于把中国看作西方现代化理论视野中的近现代民族国家,没有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来看中国,这样就难以真正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
在《求是》杂志新近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中,总书记围绕“深化研究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提出三方面要求:一是要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二是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三是要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
求是网评论员:保护共同农业遗产 促进全面乡村振兴
2022-07-21
“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
2022年7月18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在浙江省青田县开幕,主题为“保护共同农业遗产,促进全面乡村振兴”。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致贺信,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对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弘扬农耕文明的高度重视,展示了为发展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事业作出中国贡献的坚定决心。
农耕文明承载灿烂文化、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这些人类文明精华,是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共同责任。2002年,为应对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退化、全球气候变化、荒漠化与土地退化、本土性传统知识丧失等可持续发展重大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具有重要历史人文价值、对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有重要借鉴意义的传统农业系统。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可以更好地挖掘传统农业价值,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实现遗产地的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繁荣。20年来,从概念到行动,从项目到计划,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具有的重要价值和保护意义,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展示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中国是农业大国,有着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中国是最早响应并积极参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的国家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强调“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中国启动实施国家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挖掘和认定工作,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不断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事业迈上新台阶。截至目前,中国拥有18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居世界首位,已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的成功实践者和主要贡献者,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利用、传播和传承提供了“中国方案”。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今年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提出20周年。本次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旨在构建机制化的交流平台,既讲好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故事,又进一步推动遗产地之间开展互助合作,共同提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能力和水平,助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保护和发展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需要。乡村振兴是涵盖产业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的全面振兴。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蕴含历史、民族、文化、生态、经济、科技等多方面价值,对于促进农文旅融合、产业价值链升级、生态涵养、品牌影响力扩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乡村发展能力建设、农民增收等具有特殊功能和作用,契合了当今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保护和发展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能够让这一宝贵财富真正“活起来”,为促进全面乡村振兴赋能添彩。
求是网评论员:新疆不再是边远地带
2022-07-20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这些年来,硕果累累。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新疆不再是边远地带,而是一个核心区、一个枢纽地带,你们做的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事情,已经取得很好的成绩,再接再厉,前途光明。”古丝绸之路上,新疆“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兴盛久远。如今,“一带一路”建设让新疆重新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昔日相对封闭的内陆变成对外开放的前沿,一个繁荣与开放的大美新疆“破茧而出”。
从地图上看,新疆虽地处祖国内陆边疆,却位于亚洲地理中心,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新疆与周边8个国家接壤,位于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巴经济走廊交汇处,中欧班列连通了国际国内两个大市场,“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交通枢纽优势十分明显。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新疆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坚持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为引擎,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围绕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形成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以沿边地区为节点、以边境口岸为前沿,向周边国家辐射的国际道路运输网络。目前,已经开通国际道路运输线路118条,与25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21项合作协议,与19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济协作关系,对外投资覆盖6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朋友圈”不断扩大。据统计,2021年新疆进出口总额达到1569亿元,2022年1-5月为674.1亿元,同比增长30.9%。新疆正加速由相对封闭的内陆和对外开放的“末端”转变成亚欧经贸往来的枢纽和向西开放的“前沿”。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力建设美好新疆离不开继续紧抓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历史机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续写新的传奇。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新疆考察时强调,“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把新疆的区域性开放战略纳入国家向西开放的总体布局中”,“要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打造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指引下,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新疆持续丰富对外开放载体,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加快建设对外开放大通道,打造内陆开放和沿边开放的高地,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新疆开放的大门正越开越大,前进的道路正越走越宽。
2014年在新疆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描述:“如果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起来,新疆将可能成为繁华的中心。不要说别的,乌鲁木齐现在是方圆1500公里最大的城市,到那时,将是一个怎样的景象?”新疆前景大有可期。
求是网评论员:文明之光照亮民族复兴征程
2022-07-20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21年仲春,武夷山九曲溪畔的朱熹园,习近平总书记思接千载、鉴往知来,深刻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充分彰显了我们党无比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历史主动精神。
马克思深刻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个国家和民族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不仅受制于特定的政治和经济因素,而且取决于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中国道路必然是从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传承中走出来的。
这条“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源于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和弘扬。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我们党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历史文化,高度重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把握社会规律、指引前进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五千多年文明高度,着眼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宏阔视野和深邃眼光,反复强调要尊崇历史、研究历史,确立历史思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等重要时间节点,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重要会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布鲁日欧洲学院等国际场合,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外出考察调研时,在贺信、回信中,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为深入开展中国文明历史研究、更好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
关于中国文明历史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只有坚持从历史中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稿
- 11-222024年党建工作总结及2025年工作计划汇编(4篇)
- 11-222024年度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工作报告汇编(5篇)
- 11-22保密工作专题经验交流材料汇编(9篇)
- 11-22党支部打造党建品牌纪实材料汇编(6篇)
- 11-22各级局机关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计划汇编(8篇)
- 11-222024年干部考察现实表现材料(5篇)
- 11-222024年抓党建述职报告汇编(11篇)
- 11-22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计划汇编(4篇)(镇乡、街道)
- 11-222024年农业农村工作等专项工作总结汇编(7篇)
- 11-22党建工作经验交流材料汇编(3篇)
阅读排行
推荐文稿
- 03-222023年两会时评汇编(15篇)
- 02-012022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文稿汇编(6篇)
- 02-28开展“三抓三促”(抓学习促提升、抓执行促落实、抓效能促发展)行动专题研讨心得发言文稿汇编
- 03-09“三抓三促”行动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文稿汇编(5篇)
- 01-172022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文稿汇编(22篇)
- 02-06【写作素材汇编】民主生活会批评意见汇总(1841条,155万字)
- 01-24在2023年“开门红”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发言汇编(28篇)
- 02-14(20230208)5000套小标题汇编
- 02-132022年专题组织生活会对照检查文稿汇编
- 02-032022年政协党组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文稿汇编(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