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材料的五个误区
写材料的五个误区
一、认为“复制”正常
不少同志写材料习惯性复制他人文章,将收集来的各类资料进行堆砌,强行拼凑字数形成所谓的材料。这样的成果一定是没有意义的,甚至在运用中会出大乱子。没有融合自身思考的材料不是好材料,要对主题进行一定的探索,形成一些看法及经验,将内容与观点融会贯通。当然,也并非完全不借用其他资料,重要的是做到有理有据,让“复制”的资料服务于整体材料,而不是产生负作用。
二、认为所有内容都确定
材料的内容多种多样,大部分事情都可以在材料中明确表达,但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可能只是进行商讨,而不是明确规定或做法。材料的内容也是有讨论的意义在其中,正是由一个个不确定,最终才会逐步确定。因此,写材料要拓宽思维,坚持多元化,不能刻意寻求固定化的事物。
三、认为内容非黑即白
不论是写材料还是评价材料都要多角度来看,对于真实的事物而言,非黑即白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要坚持客观看待问题,保持语言的柔和性,将各类观点折中,寻求一种“灰色”地带,这样的观点更真实、更可行。
四、认为材料之间是竞争关系
每篇材料都有每篇不可替代的意义,材料的写作是服务大局的,不能够随意占为己有,甚至将其视为竞争砝码。各个材料间应当相辅相成,互为整体,共同服务大局。主题相同的材料间要各有特色,提出不同经验、观点,这样产生的影响力与价值才会有机结合,达到最终目的。
五、认为材料一定是完美的
好与坏仅仅只是评价材料的某方面标准,并不能起到最终决定性意义;材料的价值随着适用主体与时代特征的变化而随之改变。写材料重在其实际价值,即符合当下普遍标准。有的材料使用不急,可以精雕细琢;有的材料时间紧急,需要快速表达,大体符合要求即可。我们不能追求每篇材料都完美无瑕,这样只会加重无谓的负担,贻误时机。只要大体上符合标准,没有重大错误的材料就可以正常运用;至于追求所谓的完美状态,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对于材料的认知与看法要积极打开视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能够正确运用并能够指导实践就是材料的最大价值,其他各方面都可以视作细枝末节。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稿
- 10-122024年支部党员大会会议记录通用版(专题研究活动方案)
- 10-122024年廉政谈话记录
- 10-12乡镇典型事迹材料
- 10-12以明确的权责为基层减负
- 10-12党纪学习教育工作情况
- 10-12深入整治违规吃喝问题研讨材料
- 10-12党建创新案例:市推行党组织建在项目上+助推重点项目“加速跑”
- 10-12在庆祝第40个教师节活动上的致辞
- 10-12乡镇青年干部围绕乡村振兴交流研讨材料
- 10-12党支部与党员一对一谈心谈话记录
阅读排行
推荐文稿
- 02-062022年个人政治素质自评材料
- 02-06关于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 02-06领导干部考评谈话材料(20组)
- 02-06关于提高机关党员干部政治“三力”的调查研究
- 02-062023年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实施意见
- 02-06对标对表 接续奋斗——研讨交流提纲
- 02-06党委书记参加培训班个人党性分析材料
- 06-042024年度廉政警示教育暨集体廉政谈话提纲
- 02-06课讲稿: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带头学习党章尊崇党章
- 06-04县总工会庆祝2024年“五一”八项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