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
“”
(扫上方二维码即可获取客服微信) |
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
2022年7月8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创建11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家博物馆老专家回信,指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文博工作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希望同志们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文化自信,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为发展文博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作出新贡献。”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充分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性物证的重要公共文化机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六次莅临中国国家博物馆出席重要活动,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中国国家博物馆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努力传承弘扬中华文明,特别是经过十年高质量快速发展,藏品总量达到143万件,不仅拥有了世界一流的现代化馆舍,而且建立起结构合理的征藏研究体系,形成了立体化的展览体系,构造起多样态的社教传播体系,形成全新的对外交流合作格局,培养了一支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在收藏、研究、展示、对外交流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努力保护好中华文明的代表性物证
在110年的发展历史中,中国国家博物馆始终坚持以珍藏民族集体记忆、传承国家文化基因为己任,努力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坚定民族自信心、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国家博物馆始终重视考古工作。早在1921年,几乎与仰韶遗址发掘同时,在河北巨鹿开始的宋代古城发掘,揭开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的序幕。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始以田野考古为主,后陆续开拓水下、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领域,设立专门机构,开一时风气之先。百余年来,中国国家博物馆先后主持或参与约70个考古发掘和调查项目,内容涉及从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到清代水下沉船发掘,努力从陆、海、空不同维度立体式找寻中华灿烂历史文化的物质遗存,为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博物馆保存了大量考古出土的文物、传世的文献实物资料,如同璀璨夺目的珍珠一般,串联起中华文明发展史。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重庆中坝遗址出土的地层文物,完整包含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不同时代的所有地层,可以让我们直观感受到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延绵不绝的伟大与震撼。从北京周口店出土的用火遗迹到新石器时代庙底沟骨针,从河姆渡出土的炭化稻谷到大汶口文化猪形陶鬶,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商“亚启”青铜钺到商后期王令众人协田刻辞牛骨,从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虢季子白”青铜盘到战国时期湖北随州出土的“曾侯乙”方鉴缶,从秦代的阳陵虎符到西汉的金缕玉匣到北齐的陶牛车,从宋代蹴鞠纹铜镜到明代郑和铜钟到清乾隆霁青釉金彩海晏河清尊……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馆藏珍品,都闪耀着文化的光焰,讲述着永恒的时间故事。为了保护好这些中华文明的代表性物证,中国国家博物馆专门组建了国博文保院,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和传统工艺对馆藏文物进行保护修复,确保上展文物以最佳状态展示在观众面前,切身感受中华文物的多重价值和独特魅力。
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和国家文化客厅,这里收藏和展示的都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代表性物证,文物种类齐全、材质形态繁多、历史跨度极大、信息纷繁复杂,每件文物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技价值、审美价值和时代价值,必须通过跨学科长时期的深入研究,才能让文物走上展台。中国国家博物馆每年出入库房5万多件文物, 把1万多件文物从藏品变成展品。如今,中国国家博物馆已经成为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年均举办70余个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不同展览,连续多年位居世界上最受欢迎博物馆前列,在展示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引领文博事业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殿堂和情感家园。
生动诠释中华文明起源的“满天星斗”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展厅中,既有陕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陕西华县出土的鹰形陶鼎、河南贾湖出土的七孔骨笛、内蒙古翁牛特旗出土的红山玉龙、甘肃出土的马家窑文化涡纹四系彩陶罐,也有山西襄汾陶寺出土的陶壶、浙江良渚出土的双鼻陶壶、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这些来自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的文明起源代表性物证一一呈现,生动诠释中华文明起源 “满天星斗”的多彩状态。
依据考古资料复原的仰韶文化时期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则从居址形态、规格及其遗存,窖藏、壕沟及其遗留物等方面充分反映出姜寨村民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管理规范,人和人之间并非完全平等,特殊身份的原始贵族似乎已经出现。良渚文化玉琮内圆外方,上大下小,中有对钻的穿孔,共十九节,是目前国内所见最高的玉琮,其阴刻的日月纹图案与大汶口文化祭器陶尊上的代表性徽号相同,最直观地体现江浙地区良渚文化与山东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陶壶,器表有一毛笔朱书“文”字,与在二里头文化陶器、卜骨上发现“墉”及其他字例一起,构成目前发现最早的汉字材料,与商、西周时期的汉字一脉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稿
- 10-122024年支部党员大会会议记录通用版(专题研究活动方案)
- 10-122024年廉政谈话记录
- 10-12乡镇典型事迹材料
- 10-12以明确的权责为基层减负
- 10-12党纪学习教育工作情况
- 10-12深入整治违规吃喝问题研讨材料
- 10-12党建创新案例:市推行党组织建在项目上+助推重点项目“加速跑”
- 10-12在庆祝第40个教师节活动上的致辞
- 10-12乡镇青年干部围绕乡村振兴交流研讨材料
- 10-12党支部与党员一对一谈心谈话记录
阅读排行
推荐文稿
- 02-062022年个人政治素质自评材料
- 02-06关于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 02-06领导干部考评谈话材料(20组)
- 02-06关于提高机关党员干部政治“三力”的调查研究
- 02-062023年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实施意见
- 02-06对标对表 接续奋斗——研讨交流提纲
- 02-06党委书记参加培训班个人党性分析材料
- 06-042024年度廉政警示教育暨集体廉政谈话提纲
- 02-06课讲稿: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带头学习党章尊崇党章
- 06-04县总工会庆祝2024年“五一”八项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