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文稿汇编(10篇)
加快“双碳”社区建设,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2023-01-20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站高谋远,围绕绿色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而作出的庄严承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双碳”社区的建设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广泛社会能源转型的缩影。
目前国家碳减排的任务主要以生产端为主,实际上居民消费侧的碳排放量同样不可忽视,占比高达碳排放总量的50%左右。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是居民聚集生产生活的基本单元,是人口活动及其碳排放的重要场所,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支撑。“双碳”社区是指在边界明确的区域内,以绿色规划为统领,平衡发展需求与控制碳排放问题,突出“双碳”发展主线,有效控制和削减区域内碳排放总量,提高社区建筑、交通、家庭生活等能源利用效率,利用社区及周边空间开发应用光伏等绿色低碳新能源,降低碳排放,从而实现整个社区的低碳转型或零碳排放,助推“双碳”目标实现。“双碳”社区的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社区低碳转型的战略地位应不断加深,向着社区能源结构清洁化、能源利用高效化、房屋建筑绿色化、资源利用循环化、交通出行绿色化和社区管理智慧化的趋势逐渐发展。
推动社区能源结构清洁化变革
低碳化能源系统是“双碳”社区实践的核心。“双碳”社区应形成以绿色低碳为目标的能源系统规划,集技术创新、量化指标为一体,构筑高效、清洁、安全的社区能源系统,并随社区衍变发展而同步迭代。在能源供应侧,考虑到各社区在可再生资源能源种类及数量上有着不均衡的现实情况,“双碳”社区应持续优化能源供应侧结构,在实现大量直接或间接电气化供给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发展光伏、风电、水电、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配合储能、分布式供能等手段实现调峰填谷、源网荷储深度协同,整合形成社区微电网,持续增加可再生能源供能占比,使社区能源结构清洁化,从源头减少碳排放量。鼓励“氢能进万家”,氢能可充分发挥其清洁能源属性,提升社区交通用能、分布式发电、储能系统领域中清洁能源比重,构建多元的清洁能源应用生态。
促进社区能源利用高效化运营
据有关资料,我国社区平均综合能源利用效率不到35%,因此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的提升是当务之急。在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的同时,持续提高社区的用能效率,在能源消费测同步助推零碳转型。“双碳”社区在构建综合能源系统的基础上,应打通电、热、气等能源子系统,实现多种能源互补互济和各子系统协调优化,加强自我调节能力,结合能源梯级利用、资源循环利用等手段,持续提高社区能源利用效率。在能源消费侧,应把准国家政策,强化能耗“双控”制度的导向性和执行力,持续开展创新技术降能降耗,实现社区能耗总量及强度的标杆化效应。聚焦社区建筑、交通、能源三大能耗“大户”领域,在符合社区生活舒适度的前提下,科学节能,降低能耗、提升能效,减轻居民用能费用。社区可通过零气候负荷的“绿色电力”和“回收能源”,提高社区的能源利用效率。
提升社区房屋建筑绿色化水平
在传统的社区建设中,建筑设计主要追求实用性和经济性,长远发展潜力不足,节能环保属性不明显。“双碳”背景下的社区建筑设计主要通过用地集约性和设计整体性、功能通用性和实用专业性、建筑标准化和明晰识别性、生态低碳化和控制智能化等进行优化,追求建筑群整体的综合改进。根据202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社区建筑将进一步向绿色低碳的方向发展,以提升绿色建筑发展质量、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水平、加强既有建筑节能绿色改造、推动可再生能源应用、实施建筑电气化工程、推广新型绿色建造方式、促进绿色建材推广应用、推进区域建筑能源协同等作为重点发展方向。提倡社区建筑节能化,在保证建筑使用功能和室内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实行既有建筑绿色化升级改造,新建建筑满足二星及其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要求,降低使用过程中的能耗总量与强度。注重社区绿化建设,扩大社区绿化面积,增强社区碳汇能力。
加快社区资源利用循环化改造
目前,社区资源循环化改造面临着循环化理论认知不足和建设水平不高的双重难题,亟需强有力的引导推进社区资源循环化改造进程。《“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制定相应循环化发展指南,推广循环经济发展典型模式。目前,由于回收与加工环节多和复杂,我国社区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低。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底,全国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0%左右。“双碳”社区可创造一个周期性的室内生态系统,以生活垃圾作为原始资源,以无害生物技术转化构建能源网络,满足生活基本需求。原始资源的生活垃圾通过能源网络后,输出电能、热能等,来供给家庭用户的照明、做饭、烧水和食物等基本生活需求。通过合理运用家庭中的隐藏资源,其中包括初级资源和二级资源,可以实现环境内部的自给自足。加快推动社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推进社区交通出行绿色化发展
提高社区交通通达度,形成以节能低碳为核心的社区交通结构。布置多层次交通系统,扩能共享公共服务设施,合理布局基础充换电设施、加氢站,连接城市轨交系统,扩张低碳交通网络。营造适宜的生态环境,提供便捷高效的通勤条件。社区内的接驳交通和通勤交通是主要的移动排放源,提高新能源汽车占比,推动交通系统电气化,有助于降低社区对传统燃油的依赖程度。同时,合理配置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优化布局充电桩、充电站等服务网络。积极探索氢燃料电池在社区内的实践应用,提高交通系统清洁化水平。推进清洁能源交通产业发展,升级充换电绿色基础设施,实现社区交通运输系统脱碳。
探索双碳社区管理智慧化转型
社区是多种功能单元的组合,为实现多单元的高效配合,可大力推进社区的智慧化管理。中国正处于数字化转型阶段,智慧城市、智慧政府、数字经济、工业互联网、新基建建设等领域的政策文件陆续发布,也为“双碳”背景下的社区发展提出了指导性的智慧化发展方向。目前,大量社区正积极探索智慧化转型建设,并着重强调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社区可以数据为基础,依托居民住宅等载体,构建虚实融合、知识驱动、动态优化、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的智能管理系统,推动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变革。社区智慧化管理可通过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效信息技术实现社区从基础建设、运营管理到综合服务的全方位智慧化管理。打造建筑智慧管理系统,动态监测能源和资源利用情况,深入挖掘建筑节能减排潜力,以数智化手段实现建筑高效运营。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处理好三对关系
2022-12-29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强化辩证思维,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在乡村发展、建设与治理中处理好效率与效益、有形与无形、硬件与软件的关系,稳步推动乡村振兴“提档升级”。
在乡村发展中兼顾效率与效益的关系。效率指向数量和速度,效益保证质量和安全。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要提高效率,更要提增效益,切忌随意搬用效率至上的衡量标准,轻易套用其他领域的发展模式,甚至简单挪用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而应兼顾效率与效益,既要坚定改革决心,也要保持历史耐心,确保乡村发展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一是蹄疾步稳地推进城镇化。只有处理好城乡关系,才能切实推动城乡二元结构调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这既需要顺应农民进城务工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趋势,也要处理好进城农民的定居、就业等问题,让农民在城乡之间可进可退,避免因为过度追求城镇化速度而造成的风险矛盾和社会动荡。二是完善乡村产业利益联结机制。既要鼓励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下乡,拓展乡村产业的市场空间,也要设立必要的“防火墙”,真正通过利益联结机制的设计和落地,尽可能地让农民参与到产业链条中,合理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实现外来资本和乡村发展的共赢。三是把握好农业生产规模经营的尺度。一方面,要着力于改变分散、粗放的传统农业经营方式,通过推动规模化生产、科学化管理、精细化运营,加大农业现代化的前进步伐;另一方面,要着力避免片面追求大干快上的倾向,坚决防止越过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土地承包关系的底线,坚决防止违背农民意愿、片面追求生产要素的集中和农业规模化经营,秉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原则,尊重农民的选择权,引导和帮助农民选用最符合自身利益的农业生产方式。四是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这个问题上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政治账。如果只停留于一般的成本计算和交易互换,或是只着眼于农业生产总量而忽视结构性的缺失,就难以保证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所以,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树立保面积、保产量的责任意识,只有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才能将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乡村建设中协同有形与无形的关系。与城市相比,乡村在功能定位、空间形态、生活方式等方面有着显著不同,要时刻牢记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始终遵循立足农村实际、体现乡土特点、符合农民意愿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做到分类施策。要在充分掌握乡村的历史渊源、民俗文化、现实状况、农民呼声等信息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村庄建设规划,是立即启动建设还是深入研究论证,是原址建设、村庄合并还是异地发展,都要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二是注重风貌保护,彰显乡村特色。要保护好乡村的传统景观、特色风貌和文化根脉,尤其要保护好乡村的生态环境,增强乡村的生态涵养功能,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让乡村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三是推动机制创新,挖掘生态价值。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引下,在政府多年来持续开展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加持下,如何让生态化的空间资源成为一种生产资料和发展要素,激活大量沉淀的实体资产,为乡村建设赋予更多的开发价值,迫切需要在非标准化的产权界定、资源定价、市场交易等方面加大机制创新力度,更好为深化农村要素市场改革、推动农村空间资源生态化开发、让农民获取更加多元和长期的财产性收入创造条件。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稿
- 11-14深入开展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工作报告汇编(5篇)
- 11-14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总结材料汇编(13篇)
- 11-14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情况汇报汇编(5篇)
- 11-14金融会议工作相关报道汇编(21篇)
- 11-14当好人民陪审员的心得体会材料汇编(12篇)
- 11-14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xx周年演讲稿汇编(5篇)
- 11-14水利局2024年工作总结汇编(4篇)
- 11-142024年西部地区政协提案工作座谈会发言材料汇编(11篇)
- 11-14全国政协常委会学习贯彻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发言材料汇编(14篇)
- 11-14学习贯彻“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xx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的研讨发言材料汇编(5篇)(范文)
阅读排行
推荐文稿
- 03-222023年两会时评汇编(15篇)
- 02-012022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文稿汇编(6篇)
- 02-28开展“三抓三促”(抓学习促提升、抓执行促落实、抓效能促发展)行动专题研讨心得发言文稿汇编
- 03-09“三抓三促”行动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文稿汇编(5篇)
- 01-172022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文稿汇编(22篇)
- 02-06【写作素材汇编】民主生活会批评意见汇总(1841条,155万字)
- 01-24在2023年“开门红”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发言汇编(28篇)
- 02-14(20230208)5000套小标题汇编
- 02-132022年专题组织生活会对照检查文稿汇编
- 02-032022年政协党组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文稿汇编(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