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党校公开课文字实录汇编(3篇)
党校公开课:如何理解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
2023-01-26
【文字实录】
大家好!我是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的杨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那么,对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你有什么期待呢?我们经常会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对“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这个问题,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想象。有一首传唱了几代人的经典儿歌——《小燕子》,“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前半段歌词大家非常熟悉。后半段歌词是这样写的:“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在当时人们的想象中,小燕子也喜欢大工厂和机器的轰鸣声。
文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任务。早在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在“落后就要挨打”的那个年代,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围绕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各项工作,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初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小燕子》这首儿歌,也正是那个时代的作品。
其实,从党领导经济建设的伟大历程看,明确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并紧紧围绕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各项工作,是我们党领导经济建设一以贯之的一条重要经验。今天我们之所以要推动高质量发展,也是由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将社会主要矛盾调整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那个时候,大家关心的,是能不能吃饱、能不能穿暖这些基本问题,是“有和无”的矛盾。因此,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阶段,需要通过经济高速增长解决社会主要矛盾。邓小平当年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如果经济发展老是停留在低速度,生活水平就很难提高”。1992年南巡讲话,他还提到,“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2017年,党的十九大再次调整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矛盾下,大家关心的不再是“有和无”的问题,而是“好和坏”的问题。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特别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现在时代变化了,老百姓的需求升级了,我们也必须顺应这一趋势,把经济工作的导向由高速度转移到高质量上来,通过高质量发展解决社会主要矛盾。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你看这些重大判断的背后,其实有着充分的理论支撑。
现在首要任务已经很明确了,那在实践中如何推进高质量发展呢?党的二十大报告已经给出了答案,作出了系统的工作部署。
当然,抓好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当前,以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可以说已经形成了共识。但要把理念转化为行动,还需要体制机制变革。现在来看,在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上,我们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去年,我参观了一家初创企业,他们利用大数据模拟自动驾驶的各种复杂场景,然后提供一套数字化、自动化解决方案。像所有企业一样,发展初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但他们也遇到了许多企业都面临的系统性融资难题。
在我国的融资结构中,长期以来以银行贷款为主。这些年,像股权等直接融资的比重确实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到2021年年底,直接融资占全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也只有31.5%。这意味着,大量的企业仍然要依赖银行贷款体系。可是,想要在银行拿到贷款,企业既要有盈利记录,又要有足额的资产抵押。
这家初创公司,在前几年投入了大量资金拓展市场,账面还没有盈利记录。公司的核心资产有两类:一是海量数据,数据足够多才能更好地模拟真实路况;二是出色的数据工程师——清一色的年轻人,平均年龄才28岁——他们提供模型和算法。你看这类企业,它符合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公司的资产,也是很优质的吧?但是他们提供的只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案”,是一行一行的“代码”,没办法抵押。公司也不能将数据和工程师抵押给银行。显然,银行贷款体系难以支撑这类企业的融资需求。而这类融资需求,当下又是非常普遍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企业融资和资本市场遇到的问题,只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的一个缩影。但它的启示却具有普遍意义: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但抓好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光有市场体制还不够,还需要解决“有为政府”自身面临的一些难题。目前,我国98%以上的商品价格,已经可以由市场来决定,但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竞争行为。近年来,中央从顶层设计出发,建立了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公平竞争审查的对象并不是企业,而是“刀刃向内”——主要针对政府和行政机关。清理废除那些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做法,创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才能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我们相信,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共同合力下,抓好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必将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党校公开课: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2023-01-17
【文字实录】
我们的党之所以叫中国共产党,是因为我们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党。大家知道当今世界上有多少个共产党吗?据统计,目前世界上约有130多个政党,仍然保持共产党的名称,或者一定程度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性质。但是,在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中,没有一个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体量如此巨大却能团结一致、历经种种挫折仍然生机勃勃、造就中国奇迹并且引领人类文明进程。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作了精辟回答:“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那么,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马克思主义行,在于它的科学性。在人类思想史上,它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主义行,在于它的人民性。它站在人民的立场,追求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行,还在于它的实践性。它为人民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器,它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因为只有坚持理论创新,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只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解决中国问题、指导实践创新。
那么,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进行理论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呢?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进行理论创新有两条根本途径。
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理论源于实践,理论要创新,就必须扑下身子、扎到基层,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最丰富、最鲜活、最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去。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湘西花垣县的十八洞村,他为了解真正的贫困村而来,为解决扶贫难题而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村民石拔三的家。石拔三老人不识字,没看过电视,她不知道,拉着她的手拉家常的,是我们党的总书记。习近平总书记拉着老人的手,走进她家小木屋,揭开米仓盖子问粮食够不够吃,走到猪栏边看养的猪肥不肥。在十八洞村,习近平总书记和乡亲们围坐在一起,他边听边问,为乡亲们脱贫致富出主意、想思路。就是在这次调研中,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了“精准扶贫”的理念,要求脱贫攻坚工作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这就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扶贫工作的具体实际密切结合起来,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方案。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走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他和人民群众拉家常,去各行各业调研,他最了解人民所思所想、最清楚哪些问题急难险重、最明白党和国家事业的困难挑战。正是深入调研、丰富实践和不断探索,成就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我们党进行理论创新的第二条根本途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理论只有植根于本国文化沃土,才能落地生根、深入人心。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了福建省九曲溪畔的朱熹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一面墙边,驻足凝视良久,这面墙上印着朱子的名言:“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民惟邦本,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人民至上,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强调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到新时代的治国理政中,运用到对当今时代问题的挑战应对中,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鲜明特点,这就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了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到“为世界谋大同”;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些新表达、新思想,都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与精髓,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贯通与发展。
党的二十大刚刚闭幕,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到陕西省延安市和河南省安阳市考察。
1938年,正是在延安,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科学命题。在瞻仰延安革命旧址时,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延安革命旧址见证了我们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每次来都温故而知新,受到深刻教育和启示。”
在河南安阳,习近平总书记一行考察了殷墟遗址。在殷墟博物馆中,习近平总书记仔细地观摩青铜器、玉器、甲骨文等出土文物,他深情地说:“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重回革命圣地,是为了继承老一辈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探访中华文明源头,是为了更加自信自立。总之,是为了更好地出发,是为了宣示,中国共产党人将始终坚持“两个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让我们用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发出的呼吁来互相勉励吧:“让我们踏上新征程,向着新的奋斗目标,出发!”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稿
- 11-14深入开展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工作报告汇编(5篇)
- 11-14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总结材料汇编(13篇)
- 11-14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情况汇报汇编(5篇)
- 11-14金融会议工作相关报道汇编(21篇)
- 11-14当好人民陪审员的心得体会材料汇编(12篇)
- 11-14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xx周年演讲稿汇编(5篇)
- 11-14水利局2024年工作总结汇编(4篇)
- 11-142024年西部地区政协提案工作座谈会发言材料汇编(11篇)
- 11-14全国政协常委会学习贯彻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发言材料汇编(14篇)
- 11-14学习贯彻“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xx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的研讨发言材料汇编(5篇)(范文)
阅读排行
推荐文稿
- 03-222023年两会时评汇编(15篇)
- 02-012022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文稿汇编(6篇)
- 02-28开展“三抓三促”(抓学习促提升、抓执行促落实、抓效能促发展)行动专题研讨心得发言文稿汇编
- 03-09“三抓三促”行动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文稿汇编(5篇)
- 01-172022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文稿汇编(22篇)
- 02-06【写作素材汇编】民主生活会批评意见汇总(1841条,155万字)
- 01-24在2023年“开门红”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发言汇编(28篇)
- 02-14(20230208)5000套小标题汇编
- 02-132022年专题组织生活会对照检查文稿汇编
- 02-032022年政协党组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文稿汇编(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