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汇 gongwenhui.com ,汇集致辞讲话、计划总结、工作报告等优质办公文稿下载。仅供学习,请勿他用!
多个关键词搜索,空格分隔

公文汇编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文汇编

斗争精神党课讲稿汇编

时间:2022-12-20|栏目:公文汇编|点击:|

 


 

党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发扬斗争精神的三重逻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始,就同各种敌对势力作斗争,深刻把握了“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1487这一“马克思主义定律”和“人民逻辑”,最终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进入新时代,针对党内外存在的各种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和重大矛盾,习近平强调指出:“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等维度,厘清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发扬斗争精神的内在机理,有助于科学把握习近平关于发扬斗争精神重要论述的价值内涵,不断增强自身斗争本领、磨砺大无畏斗争精神,更好地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担。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发扬斗争精神的历史逻辑

鉴史才能知今,述往事方能思来者。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从弱小走向强大、由稚嫩走向成熟,于濒临绝境中力挽狂澜,在历经磨难后浴火重生,在于其以几千年中华民族历史作根基,善于从中汲取智慧养分,并在具体实践中科学把握斗争规律和原则。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发扬斗争精神,既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传承和转化,又是对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奋斗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和发展。

(一)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传承和转化

《易传·象传》首次出现“自强不息”一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精神是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史的凝结和升华,蕴含着丰富的斗争精神,其内涵实现了从古代侧重个体自强修养,到近现代谋求民族独立和国家自强,再到新时代续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2020年2月23日,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在磨难中奋起。”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蕴含的不屈不挠、永不言败的精神生发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刚毅不拔的气节之中,并在“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发展和丰盈。

在中国古代,无数先辈们奋力前行,不屈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在与不公正的社会环境的抗争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怕艰险、百折不挠的优良风貌。从“悬梁刺股”“卧薪尝胆”“以荻画地”“愚公移山”等历史典故,到“宁可自食其力,不可坐吃山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等中华谚语,再到“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古代神话,无不生动地展现了古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正是有了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我們才能够治乱安邦、不致沉沦,从最初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到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幅员辽阔、统一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使中华文明历经波澜沉浮依然能够生机昂扬、绵延不断。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衰落到前所未有的程度,遭遇极其深重的苦难。但中国人民并未屈服,以郑观应的“非自强不可,而自强非变法不可”、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为代表的优秀中华儿女置生死于不顾用血肉筑起了新的长城,书写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史诗。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再到五四新文化运动,都充分彰显了近代以来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自强的斗争精神。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把“自强不息”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有机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力量。新时代背景下,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诸多矛盾相互交织、各种风险挑战尤为严峻,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扬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斗争精神,并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责任担当,以及锤炼“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顽强意志,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发有为,为成就伟大梦想而不断奋斗。

(二)对中国共产党丰富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历史,是一部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自我革命的“奋斗史”,也是在具体实践中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革命史”。习近平曾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改革开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

在腥风血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革命的特殊环境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与党内错误思想和行为、反动势力和力量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不断地锻造和完善自己,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这一时期,毛泽东撰写了《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反对本本主义》《改造我们的学习》和《整顿党的作风》等恢宏著作,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政党,并在与不同阶级、错误思想以及不良作风进行斗争中善于讲究斗争的策略和艺术。早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顺利完成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任务,提出“无产阶级政党的斗争策略的正确和坚决”的主张。尤其在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之时,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出“斗争是团结的手段,团结是斗争的目的”745的重要论断;针对国民党顽固派,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750等灵活的斗争原则和策略。历经28年的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最终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打败了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巨大胜利。

在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医治千疮百孔的破败局面、迅速重建家园的历史重任,首要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与极端恶劣的环境和条件作斗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新中国成立前夕,针对党内一些干部存在骄傲自满、腐败、贪污、浪费等问题,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思想。随后在党内采取群众运动方式,开展了“三反”和“五反”运动,严肃处理了刘青山、张子善的腐败案件,为中国共产党塑造了清正廉洁的政党形象。此外,为了进一步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国家之间建立平等互利关系,中国共产党实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及“另起炉灶”等外交政策。尤其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面对苏联企图对我国实行军事控制,中国共产党坚决开展了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斗争。另外,中国共产党以敢为人先的斗争精神和革命意志团结带领人民,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敢闯敢冒的斗争精神坚决破除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各种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作出了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决策,并在解放思想中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使中国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改革开放初期,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同志在领导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斗争中,主要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敢闯敢冒的精神推进改革开放。在深刻总结长期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破除思想僵化,进行思想解放。坚决同各种违背社会主义原则和本质的错误思想作斗争,肃清了党内存在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和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潮,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尤其在姓“社”还是姓“资”、姓“公”还是姓“私”方面,邓小平强调,我们既不能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而要始终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世纪之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主题进行理论创造,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论断。同各种党性党风不纯的问题进行斗争,通过开展“三讲”等党内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界限”。站在反腐倡廉建设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江泽民提出了要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着力解决腐败问题,集中力量查办一批大案要案,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进入‍21‍世纪,尤其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将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并继承前人勇于同腐败行为斗争的思路,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取得显著成效。尤其在同抗击非典、南方低温冰冻灾害以及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取得重大胜利;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勇于把握主动权,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勇于斗争的气魄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时代新特点,立足中国实际,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课题,勇于直面党面临的重大风险、严峻考验,紧紧围绕党内外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巨大政治勇气、顽强拼搏精神同一切黑恶势力、丑恶现象、错误言论和歪风邪气等进行坚决斗争,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使党和国家的面貌焕然一新。进入新时代,新问题层出不穷,甚至不可料想。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共产党人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无数党员干部、科研专家、医务工作者等挺身而出、冲锋向前,同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逆行而上,以必胜的信心和坚定的决心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之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保障。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发扬斗争精神的理论逻辑

毛泽东指出:“共产党的哲学是斗争哲学。”新时代,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发扬斗争精神是对马克思主義对抗性矛盾与矛盾斗争性、阶级对抗性与阶级斗争、辩证否定观与革命批判理论的坚持和发展,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

(一)发扬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矛盾斗争性与对抗性矛盾理论的现实展开

从普遍意义上看,马克思主义“斗争”指的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列宁认为,对立面的统一“就是承认自然界的(也包括精神的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过程具有矛盾着的、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倾向”556-557。并且,“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557。由此可见,事物不断向前发展是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相互作用的结果。毫无疑问,矛盾的斗争性指的就是矛盾双方形式多样毫无条件地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正如列宁所说,“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557,任何事物矛盾之解决都必须通过斗争才能得以实现。由于矛盾双方存在力量的不平衡,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直接推动事物质的飞跃,促使矛盾从对立向统一转化。当矛盾的斗争性和统一性各自沿着一定方向发展至极限之时,唯有借助斗争才能完成极限的突破,使得旧有的矛盾统一体逐渐分解,进而催生新的矛盾统一体,实现事物性质的跃变。因此,没有斗争,事物量的变化和质的飞跃都无从谈起;否定斗争,就是对革命和变革的否定,事物向前迈进的脚步将永远停止。

此外,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必须采取与其性质相对应的斗争形式才能得以实现。按照矛盾内在根本属性的不同,可以将矛盾区分为对抗性与非对抗性两类。其中,对抗性矛盾的双方在根本利益和本质属性上是“水火不容”的状态。针对这类相互敌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只能借助激烈斗争和外部冲突的方式来解决。非对抗性矛盾则与之相反。因此,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语境理解“斗争”,除了表示对立面的相互排斥以外别无其他的意义。矛盾斗争的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是外部冲突,也可以不是。把斗争等同于外部冲突,是概念的混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问题是矛盾的表现形式,解决问题就是解决矛盾,就是实现矛盾双方由对立向统一转化,而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斗争。一言以蔽之,斗争的本质就是认识、分析、解决矛盾问题的过程。与之对应,斗争精神就是体现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既唯物辩证又坚毅能动的意志思维,是作为实践形态的斗争在主观形式上的能动反映。因此,善于斗争就既要清醒认识事物矛盾双方之绝对斗争性,又要精准区分和把握对抗性与非对抗性矛盾的差异和联系,并采取与之性质相适应的斗争形式。对于对抗性矛盾,一般采用外部冲突的形式加以解决,适时在“对抗性”弱化、“调和性”上升的条件下以非对抗性的斗争形式进行消解。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波谲云诡、暗流涌动,世界不确定性因素、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实施“西化”和“分化”,想方设法炒作民族、宗教问题及热点问题并使之政治化,扶植意见领袖制造对立情绪,对我国进行多方面遏制、渗透。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形势依然尖锐复杂,西方宪政思想、历史虚无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不绝于耳,并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渗透,尤其对青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了巨大冲击。面对诸多现实问题,中国共产党必须树立问题导向、发扬斗争精神,科学研判、冷静分析,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和化解矛盾,主动斗争、大胆作为,“既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以顽强充沛的斗争精神不断攻克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统筹把握斗争的历史性与过程性的耦合衔接,坚决打赢斗争的“持久战”和“长期战”,确保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沿着既定轨道不断向前发展。

预览结束,会员登录后免费立即下载

公文汇 gongwenhui.com ,汇集致辞讲话、计划总结、工作报告等优质办公文稿下载。仅供学习,请勿他用! | 客服VX:yimishu

Copyright © 2018-2023 公文汇 GongWenHu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