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党课故事素材汇编(20篇)
党史党课故事素材汇编(20篇)
深藏半世纪,他记录下南京大屠杀现存唯一动态影像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史料陈列厅里,陈列着一架16毫米的贝尔牌摄影机。这架摄影机本是当年教会发给美国牧师约翰·马吉记录工作用的,正是这台摄影机,拍下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血证。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在此后长达六个星期的时间里,灭绝人性的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
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吉是当时留在南京城内参与救助和保护中国难民的二十多位外籍人士之一。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亲眼目睹日军暴行的约翰·马吉,冒着生命危险,用手中的16毫米摄影机悄悄拍摄了4盘、总时长达105分钟的胶片,秘密记录下日军屠城的血证。他在影片的引言中写道:“必须小心谨慎地行动,摄影时千万不可让日本人看见。”
为了将胶片安全送出南京城,马吉牧师找到了时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干事的乔治·费奇。他负责药品和食品的采购,多次往返于南京上海之间。费奇先生将胶片缝在大衣里,成功躲过了日军的盘查。一到上海,他就立即与英国记者田伯烈一起到柯达公司做了四盘胶片拷贝,并加上英文说明,将侵华日军的暴行公之于世。
在马吉秘密拍摄的镜头中,有日军屠杀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和平民的场景,也有遭受日军摧残的百姓在鼓楼医院接受救治的画面。这是留存至今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唯一动态画面,亦被称为“马吉影像”。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约翰·马吉回到美国继续担任牧师传教,曾经拍下日军罪行的16毫米摄影机和胶片被他藏于家中。日本宣布投降后,“马吉影像”曾作为关键证据在南京法庭中当庭播放,成为审判日军战犯和揭露侵华日军罪行的关键证据,约翰·马吉本人也作为关键证人,出席了1946年的东京审判。1953年,69岁的马吉于美国匹兹堡去世。
东京审判之后,“马吉影像”几乎不曾在任何公开史料或媒体中出现。因下落不明,日本右翼势力污蔑其为并不存在的“鬼片”,并公开宣扬南京大屠杀是谎言。这彻底激怒了爱国华人。1991年,为寻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铁证,“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在纽约成立,邵子平任总干事。他首先将目光锁定于“马吉影像”,专赴马吉牧师当年所属的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的圣公会总部寻找线索,寻迹找到华盛顿特区的圣约翰教堂,又赶到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的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万里奔走,几番辗转,邵子平最终问到了马吉牧师的儿子大卫·马吉的下落。
当年7月12日,在大卫·马吉家中地下室里堆放的杂物中,邵子平翻找到装有影像胶片的铜盒,盒子上有马吉牧师亲笔标注的镜头说明目录。邵子平逐个查看,“一个中国孕妇被刺了29刀”“一个小男孩被刺”……这正是马吉当年拍下的胶片!
“联合会”迅速将这些珍贵胶片送到影片处理公司翻拍后剪辑,制成两套能直接在电视台播放的时长约37分钟的“一寸盘”。8月2日,邵子平所在的“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在纽约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37分05秒的“马吉影像”,引发广泛关注。
2002年10月,在“联合会”的大力推动下,约翰·马吉的儿子大卫·马吉将摄影机和4盒胶片捐赠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20xx年,纪念馆再次获赠“37分钟”版马吉珍贵影像,这是目前已发现的反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内容最为丰富的版本。20xx年xx月,《南京大屠杀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约翰·马吉的这架16毫米摄影机及其胶片母片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的苦难不能忘记,前进的脚步永不停息。20xx年,约翰·马吉先生的孙子克里斯·马吉来到南京,扛起摄影机,沿着祖父当年的足迹,在相同的地点拍摄,与祖父展开了穿越xx年历史的镜头对话,记录这座城市xx年的沧桑巨变,见证今日南京的繁荣景象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立德树人,勤俭持家”,这是朱德的家风
xx月xx日,第x届环球人物年度盛典“百年·启航2022”在人民日报社举行。在活动现场,朱德嫡孙,空军少将朱和平为我们讲述了朱德家风的几个小故事。
今年是我的爷爷朱德诞辰135周年,奶奶康克清诞辰110周年。爷爷奶奶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了一生,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事迹。我从亲人的视角,体会最深的是他们留下的朴素的家风。
我们家的家风是:“立德树人,勤俭持家”。
“立德”不是一句空话,“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既体现在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工作中,也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我了解最多的爷爷是日常生活中的爷爷。有两个方面感触至深,难以忘怀。
一是一生学习、一生向前的奋斗精神。他经常用“革命到老,学习到老,改造到老”鞭策自己,勉励全家。他强调“不学习就会落后,就不能跟社会一道前进”。
爷爷既读过私塾,参加过科举考试,又读过新式中学堂;既上过地方大学,又上过讲武堂;既在德国学习历史、哲学,又在苏联学习军事。他的一生,可谓读万卷书,走几十万里路。延安时期,为了鼓励干部学习,党中央曾规定以马克思的诞辰5月5日为“干部学习节”,他被评为第一届学习节的“模范学生”。
上世纪60年代中期,爷爷已经80岁高龄,还坚持研读党中央规定学习的32本马列著作。我长大后,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陪爷爷读书。1973年以前,他已通读毛选四卷8遍,1974年,88岁高龄的爷爷又完成了第9次通读。1975年,89岁高龄的爷爷,亲自赴中央党校,看望成仿吾,切磋《共产党宣言》新译本。
爷爷送给我最多的“礼物”就是书籍。1972年我参军后入了党,爷爷特别高兴,送了我两本书《共产党宣言》、《中国共产党章程》。我提干后,爷爷对我说:“未来的战争是高技术战争,你一定要补上自然科学这一课。”他让秘书给我寄来当时北京市高中的全套课本,鼓励我自学。
为什么爷爷这么重视学习呢?这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信仰决定的。共产党追求信仰的过程是追求真理的过程。
爷爷既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更重视在实践中向群众学习。
1952年至1966年,爷爷走遍了28个省,进行了130多次专项调研,亲自写调研报告,提出许多真知灼见。回京后,他一般都召集随行人员开会。他常说:“你们谈谈,看我这次外出,与人接触的时候,有什么欠周到和不谦虚、摆架子的地方?”
二是心系人民、艰苦朴素的公仆情怀。爷爷当年写诗赞扬我们党领导的解放区“只见公仆不见官”,他自己就是人民公仆的典范。
爷爷反复对我们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强调:“粗茶淡饭,吃饱就行了,衣服干干净净,穿暖就行了,不然就不好到工农中去了。”
1962年,国家遭遇自然灾害。有一次吃饭,爷爷奶奶专门安排了由马齿菜、野苋菜、和苦苦菜组成的一桌菜,爷爷边吃边对我们说“这菜苦吗?长征时我们连这样的菜都没得吃!现在毛主席领导人民克服困难,带头不吃肉,我们都要听毛主席的话,同人民共艰苦!”爷爷还决定身边的孩子,能住校的、参加工作的、父母在京的一律离开中南海,到群众中生活。
爷爷身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生活却极为简朴。建国后他曾四次主动减薪:1955年实行工资制后,爷爷的工资是649.6元,那时正是我家人口最多的时期。尽管如此,为减轻国家负担,他又连续3次主动减薪。到了1957年1月,变成了579.5元。1959年4月,又变成了460元。从19xx年10月以后,爷爷的工资一直是404.8元。
美国著名作家史沫特莱女士去世后,将她的稿费95008.30马克交给爷爷处理,爷爷在驻德使馆请示上批示:“买自然冶金新书、化学新书寄回”。爷爷去世后,奶奶让我协助她给中央办公厅写了一封信,按照爷爷的嘱咐,将爷爷的存款2万多元钱作为最后一次党费全部交给了党组织。
爷爷奶奶都出身贫寒,勤俭持家是他们从老一辈身上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而共产党员之“德”,是他们为我们家风注入的信仰的内涵。
家风是一种文化。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民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之一。
“中国的北斗”如何成为“世界的北斗”?
26年来,参与北斗系统研制建设的全体人员迎难而上、敢打硬仗、接续奋斗,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培育了新时代北斗精神,要传承好、弘扬好。要推广北斗系统应用,做好确保系统稳定运行等后续各项工作,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20xx年7月31日在参观北斗系统建设发展成果展览展示时强调
20xx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仪式,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这标志着我国建成了独立自主、开放兼容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国北斗从此走向了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时代舞台。
这一刻,亲历了北斗研制的人们无比欢欣鼓舞。为了赶超世界先进卫星导航系统,几代北斗人接续奋斗、数十万建设者聚力托举,二十六载风雨兼程、九千日夜集智攻关,实现了北斗系统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区域到全球的历史性跨越,一次又一次刷新“中国速度”,展现“中国精度”,彰显“中国气度”。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建成开通,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专门发来贺电,高度肯定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的重大意义和辉煌成就,勉励工程全线大力弘扬“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
这是中国航天人在建设科技强国征程上树起的又一座精神丰碑,是与“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既血脉赓续、又具有鲜明时代特质的宝贵精神财富。
如同北斗指路,新时代北斗精神将持续伴随着中国航天人奔赴星辰大海、勇攀科技高峰。
永远不能把登山的保险绳交到别人手里
大国重器,惟有自力更生。
“永远不能把登山的保险绳交到别人手里。”建设自主卫星导航系统,对于提高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保障经济社会安全、维护国防安全等,都具有十分特殊的战略意义。
1994年,研制发展中国独立自主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成为这一年做出的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当时,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各发射了20多颗卫星,已完成了全球组网。
给别人指路,自己先要走出一条路。在北斗系统研制建设过程中,工程全线始终坚持从现实国情出发,遵循“自主、开放、兼容、渐进”原则,探索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先解决有无、满足急需,切实做到“把每个铜板都用在刀刃上”。早在1983年,陈芳允院士就创造性地提出“双星定位”构想。这一方案,能以最小星座、最少投入、最短周期实现“从无到有”。此后,北斗系统首任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进一步组织研究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决定先建试验系统,再建区域系统,最后建成全球系统。
2000年,北斗一号又省又快地构建起兼具定位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的双星定位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具有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但许多人仍未料到,有朝一日中国能独立建成与美俄欧卫星导航系统比肩的世界一流系统。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稿
- 11-222024年党建工作总结及2025年工作计划汇编(4篇)
- 11-222024年度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工作报告汇编(5篇)
- 11-22保密工作专题经验交流材料汇编(9篇)
- 11-22党支部打造党建品牌纪实材料汇编(6篇)
- 11-22各级局机关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计划汇编(8篇)
- 11-222024年干部考察现实表现材料(5篇)
- 11-222024年抓党建述职报告汇编(11篇)
- 11-22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计划汇编(4篇)(镇乡、街道)
- 11-222024年农业农村工作等专项工作总结汇编(7篇)
- 11-22党建工作经验交流材料汇编(3篇)
阅读排行
推荐文稿
- 03-222023年两会时评汇编(15篇)
- 02-012022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文稿汇编(6篇)
- 02-28开展“三抓三促”(抓学习促提升、抓执行促落实、抓效能促发展)行动专题研讨心得发言文稿汇编
- 03-09“三抓三促”行动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文稿汇编(5篇)
- 01-172022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文稿汇编(22篇)
- 02-06【写作素材汇编】民主生活会批评意见汇总(1841条,155万字)
- 01-24在2023年“开门红”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发言汇编(28篇)
- 02-14(20230208)5000套小标题汇编
- 02-132022年专题组织生活会对照检查文稿汇编
- 02-032022年政协党组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文稿汇编(10篇)